拯救骨盆變寬,髖關節(股骨頭)突出
造成骨盆移位、外擴變寬,常見原因如下:
1. 不好的姿勢,例如:翹腳、長時間盤腿。
2. 懷孕生產期間的骨盆變化。
3. 長時間久站的工作型態。
4. 意外事件,例如:跌倒、外力撞擊、錯誤的整脊或整骨
骨盆移位的問題,有兩個理論可以參考,Flury的傾斜(tilt)與平移(shift)與Sultan的內旋/外旋模式(internal/ external model),Flury的理論著重於骨盆的傾斜(tilt)與平移(shift),而Sultan的理論則是源於顱薦骨系統中的主要呼吸機制(primary respiration mechanism)。
Flury的理論:
(1)regular internal:骨盆在結構上,偏向前傾後移(anterior tilt posterior shift)。
特徵:
1.髖關節向後栘,上半身向前。
2.此種體態的肌肉作用,最主要來自於髖關節伸直肌與豎脊肌。
3.胸椎後傾(tilts back),換言之,上半身的重量會坐落於髖關節而不是恥骨。
4.腹直肌緊繃,造成胸腔往下,恥骨往上。
5.鼠蹊區域、腰椎豎脊肌為主要緊繃區(primary short)。
6.髖關節伸直肌(直達lumbodorsal fascia)、胸椎豎脊肌,特別是上背部、腿後腱肌群、股四頭肌、比目魚肌,為次要緊繃區(secondry short)。
(2)locked knee internal:骨盆在結構上,偏向前傾前移(anterior tilt and shift)。
特徵:
1.骨盆前傾程度較regular internal小,。
2.膝關節過度伸直(hyperextension)。
3.小腿相對於大腿向後栘。
4.以這種體態而言,筋膜組織在站姿上提供最大的支撐。
5.通常胸腔平(flat chest)中胸椎後凸(middle back kyphosis),最大的脊椎弧度出現在腰椎。
6. 主要緊繃區(primary short):下腰椎豎脊肌、膝關節前方區、髖關節屈肌、胸腔(flat chest)、股四頭肌末端、脛前肌
7. 次要緊繃區(secondry short):中胸椎區域(middle back)、腹壁(abdominal wall)。
8. 膝關節過度伸直的站姿,有可能來自於習慣而非結構上的受限,因此須配合姿態訓練(postural education)。
Sultan的理論:
|
內旋(internal model) |
外旋(external model) |
頭顱外觀:前後徑與左右的差異。 |
前後長與左右窄 |
前後短與左右寬 |
枕骨外觀: |
枕骨突出 |
枕骨較平 |
脊椎弧度:脊椎前凸(lordssis)與後凸(kyphosis)的差異 |
弧度明顯(Strong curves) |
弧度不明顯(Flat curves) |
骨盆外觀:由後方觀察 |
洋梨型(wide tubs) |
蘋果型(narrow tubs) |
股骨旋轉:需從動作中觀察 |
明顯內旋 |
明顯外旋 |
下肢: |
O型腿(genu varus)加上扁平足 |
X型腿(genu valgus)加上高弓足 |
骨盆調整,除了對骨盆做處理外,還需針對個別上的差異做調整,骨盆移位通常是變寬,但源自於個人習慣性的動作模式也會影響調整後的效果,必須針對這種狀況一並處理。
闗於肌肉收縮模式的影響:
(1)短伸肌模式(SEP,下圖A)會增加大腿與小腿外側筋膜張力,使得膝關節向內,距下關節(subtalar joint)成旋前姿勢(pronation position),重力產生的壓迫力將著重於膝關節外側(圖3 A )。
(2)短屈肌模式(SFP,下圖B)會增加大腿與小腿內側筋膜張力,使得膝關節向外,重力產生的壓迫力將著重於膝關節內側,這種模式會出現於個案站姿或走路時。
短屈肌模式另外又細分兩種情況:
1.收縮型態(contracted type):肌肉緊繃且肌張力高(high tonus),當個案在平躺姿勢下,通常可以發現頸椎、肩關節、腰椎留下空間,且肋骨之間的活動度低。
2.塌陷型態(collapsed type):肌肉緊繃但肌張力低(low tonus),當個案在平躺姿勢下,原本站立時的駝背姿勢,胸椎的弧度會自然變小,且肋骨之間的活動度受影響的程度較小。
注意事項:
1.平日的姿勢要隨時注意(ex 坐、站姿),才不會讓骨盆又回到錯誤結構。
2.依各人情況不同去教導如何訓練骨盆底肌肉的彈性及張力,運動必須持之以恆才能收到效果。
網路文章分享,注意,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替代任何診斷、治療,也不是預防任何的狀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