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膝蓋酸痛造成→→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的下肢人體工學分析
當我們站立、行走、奔跑、跳躍和舞動時,〝雙腳〞扮演著穩定身體,幫助脊椎來對抗地心引力,成為支撐整個身體重量,保持動作平衡協調最重要的根基。 一旦任何一腳無法穩固且堅定的踏在地上,雙腳(包含腳踝)即失去了平衡動作的足夠能力,在力不從心失去平衡的狀態下,整個身體和脊椎都會隨著雙腳施力不當,因而步伐、行動搖搖晃晃,幸好我們還有小腦輔助平衡的掌控,所以還不致於讓我們摔得東倒西歪。我們辛苦的雙腳為了達到小腦傳達的命令,即使在力不從心的狀態下,仍得盡心盡力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但脊椎、骨盆、骨骼、關節、肌肉、韌帶等結構,在長期處於兩側不平衡、且不當施力的壓迫下終究會疲倦潰乏,當雙腳再也無法負荷龐大的壓力時,人體力學的動作模式失序,只好被不當的力氣牽動,造成腳(踝)部關節卡損、旋轉、傾斜、坍塌…等,使得雙腳關節活動不良,腳ㄚ子變得硬梆梆,無法穩當站立更別說正常行走。
這股歪斜的力量,在身體組織架構與腦和神經之間不斷做補償與協調來達到某種平衡程度的作用下,會慢慢隨著雙腳傳達到膝蓋,造成膝蓋關節、肌肉、韌帶因不當力距(momentum)遭到拉扯與扭轉,慢慢產生退化與疼痛,還會讓脊椎、骨盆承受極大對抗地心引力的壓力,造成脊椎軟組織慢性拉傷發炎酸痛,甚至造成脊椎關節活動失調(錯位)感覺關節被卡住;肌肉、韌帶隨時在不知覺的情況下造成拉傷、扭傷,形成左右兩邊肌肉力氣失衡。離地心越遠;也可以說離雙腳越遠,地心引力也就越大,得要用更多的力氣來維持平衡,但當身體脊椎及下肢的關節都已活動不良;肌肉、韌帶也無法正常延展與有足夠力量支撐,身體當然就處於動作失序和力不從心的環境,慢慢形成姿勢傾斜不良(高低肩、駝背、脊椎側彎、高低骨盆、功能性長短腳)甚至引發疼痛(腰酸背痛、肩頸疼痛)。
買過房子或學建築結構的人一定都明白,一棟房子蓋得是否堅固,除了建材外,首先就要先看地下室蓋得好不好,地基扎得深不深;有沒有龜裂或出現其他嚴重結構損傷,從此就可以判斷出樓上房子在結構上的初步狀況,耐不耐得住風吹雨淋甚至地震。人體雙腳能夠平衡協調,穩定有序的佇立、行動,就像地基打得紮實,地下室蓋得好,那姿勢體態當然也就可以自然輕鬆的抬頭挺胸、亭亭玉立讓身體省去不少力氣,相對的,身心的壓力自然也減輕不少,遠離疼痛的困擾。
了解身體結構與人體生物力學和功能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導致姿態走樣、疼痛問題…症狀背後真正的原因。
能夠理解並找出造成疼痛或疾病發生的起因,才能真正更有效、徹底的解除痛苦。
其實真正難的是,找出並且矯正引起我們問題的錯誤習慣。
部份資料引用Dr. Wendy Wu網路文章
網路文章分享,注意,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替代任何診斷、治療,也不是預防任何的狀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