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狹窄

介紹

脊柱狹窄是用來描述脊椎內的脊椎管被封閉或被壓迫的狀況,脊椎管是由上下脊椎骨所連結形成的空心管,而脊髓及神經跟即位於其中。任何造成這個神經管管腔變窄的狀況,都可能造成神經遭受擠壓。在脊椎遭受多年的損耗後,最靠近脊椎管的組織,有時候就會開始壓迫神經。所以腰部的脊柱狹窄多好發於55歲以上的人

 

解剖結構

背後的哪些組織結構受到影響 ?

人體的脊椎是由24個椎骨體,上下堆積所形成的柱狀結構,故稱為脊柱。它是身體直立的主要支撐;也是身形的主要來源。而椎骨體的後半形成一個骨環,上下的骨環相疊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脊柱的神經管,脊髓則順著神經管向下延伸,所以椎骨體後緣的骨骼 ( 又名椎弓 ) 對脊髓提供類似頭骨對腦部的保護。

脊髓在腰部只延伸到第二腰椎的位置,以下的神經管內只包含有成束的神經根,向下延伸到骨盆腔內的器官及下肢。這成束的神經根形狀像馬尾,所以解剖結構上就直接稱之為馬尾 (cauda equina)

上下椎骨體之間,有一個稱為椎間盤的組織介於其間。椎間盤的作用類似吸震器,它可以在脊椎遭受重量負擔時,提供保護椎骨體的作用。椎間盤由內外兩部分組成:裡面有一個髓核,類似海綿一樣,提供主要的吸震功能;它的外面則由層層成環狀的纖維環,將它限制在椎骨體之間。

成因

為什麼會得到這種問題 ?

在腰椎部分,通常脊椎管預留了很多空間,以提供神經在其間活動而不至於受到壓迫。正常狀況下,神經管寬度超過17-1 8毫米 。當脊椎管寬度小於1 2毫米 時,就會出現脊柱狹窄的症狀;當寬度小於1 0毫米 時,就會產生嚴重的脊柱狹窄症狀。

造成脊柱狹窄的症狀的原因很多,比較常見的原因包括:先天性狹窄(出生時的脊椎管就比較小)、退化性脊椎疾患、脊椎的不穩定,及椎間盤突出等等。

先天性狹窄:某些人一出生脊椎管就比正常窄小。這些人剛開始時(年輕時)也許不會有不適,但是因為脊椎管會隨著年老而漸漸趨於狹窄,這些人因為先天上預留的空間較小的關係,即使比較小的傷害,就可以產生神經的壓迫。所以這些人發生脊柱狹窄的比率較高。

退化性脊椎疾患:這是造成脊柱狹窄的最常見原因。因為年老、重複性的受力或拉傷,可以對腰椎產生磨損和撕裂,從而產生很多脊椎疾患,椎間盤開始塌限,上下椎骨體的間隙變窄接著骨刺生成,減少了脊椎管內神經自在活動的空間;另外,連結椎骨體的韌帶也可能變肥厚,這些都會造成脊椎管變窄。

脊椎的不穩定:脊椎的不穩定意指上下椎骨體間的活動量超出正常值。不穩定的產生可以因為嚴重的背部外傷,造成維繫脊椎的韌帶被拉鬆或裂開;另外,如果病患本身有疾病會造成結締組織變鬆的,也會使脊椎不穩定。總之,凡是脊椎間不正常的活動,都會產生脊柱狹窄。

椎間盤突出:正常狀況下,椎間盤可以吸收重力造成脊椎間向下的壓力,以及日常生活對脊椎產生的震動。但是當所受的外力太大(譬如在坐姿時從高處跌落),椎間盤內的髓核會被擠壓,而穿出外層的纖維環--這稱為椎間盤突出。又如果這種突出方向是向後,它可以產生神經的壓迫,就會造成脊柱狹窄的症狀。

 

脊柱狹窄會有什麼不適 ?

脊柱狹窄通常病程很長,進展很慢。前面提到:脊柱狹窄最主要的成因,是脊椎在老年產生的退化性脊柱疾患。而退化所產生的症狀,很少會在短期內出現。除非急性嚴重受傷,或椎間盤突出,才可能會突然產生症狀。

脊柱狹窄的病患並不一定會有背痛,反而主要是下肢,會有疼痛無力的現象,而且通常是兩下肢一起發作,甚至有些人會形容:他的兩支腳好像要離他而去一般。

脊柱狹窄的症狀:主要是影響下肢的感覺神經;因為受壓迫,所以可能在沿著神經支配範圍的區域,產生針刺感;神經反射會變慢;某些病患會描述他的下肢,會有水流動般、或小腿有萬馬奔騰般的異樣感覺。

脊柱狹窄的症狀,會隨著姿勢而改變腰椎的前屈即彎腰,會使脊椎管變寬,而使症狀緩解。這就是為什麼脊柱狹窄的病患,在坐下或弓著身體睡覺會比較舒服的原因。一些探身取物、站立或走路,需要脊椎直立,甚至背屈(向後彎曲)這些姿勢,會使脊椎管變窄而加重症狀。

 

如何診斷這種毛病 ?

先從完整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做起:先了解症狀,以及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如何;這包括:疼痛程度、或是否有麻木無力的情形。這些症狀是否有隨站立而加重,以及是否隨著坐下而緩解。

接著檢查哪些動作會造成疼痛或症狀,下肢皮膚的感覺是否異常、肌力如何、神經反射正常與否都會同時檢查。

接下來的 X 光檢查,會看是否症狀是由脊椎骨的病變所引起。它可以表現出椎間盤是否因為退化而產生塌陷。 X 光片也可以看出骨刺是否有刺向脊椎管內。

當有需要獲得更詳細資料時,可能需要求做磁振造影( MRI )的檢查。這是一種利用磁波而非放射線,來表現出軟組織的一種檢查。磁振造影它看起來像是將檢查部位切成很薄的小片。一般可以清楚顯現脊柱狹窄情形、以及其內的神經是否受到壓迫;這種檢查在一般狀況下不需要針頭或顯影劑。

某些情況下,會改用電腦斷層( CT )。電腦斷層是一種精密的 X 光檢查,它也可以將患部的骨骼切成很多細小的薄片影像,這樣就可以檢查是否有骨刺生成,以及是否有向後刺入脊椎管,並佔據脊椎管內的自由空間的情形。

當以上檢查都無法確認時,可能會建議做傳導到下肢的神經電學的檢查。肌電圖檢查查驗整條神經的運動路徑是否運作正常。

 

 

有哪些處理方式呢 ?

非手術方式 ( 保守方法 )

除非您的症狀造成嚴重的問題,或進展的很快,否則一般會從保守方式開始。

一般剛開始時,會先從一些穩定脊椎的做法開始。穩定脊椎可以緩解局部的炎性反應及疼痛,這包括一至兩天的臥床休息;您可能會發現蜷身睡覺,或將膝蓋彎曲墊高才平躺睡覺最舒服,因為這些姿勢將脊椎向前彎曲,造成脊椎管變寬,可將症狀緩解。

運用專業手法解除脊椎的壓力、調整錯位的脊椎或放鬆緊張的背部肌群,通常能穫得相當程度的緩解,減輕因脊柱狹窄所引起的症狀。

使用護腰帶或軟背架(即使他們的功用尚有爭議)。可以減少椎間盤的壓力,以及避免脊椎過度的活動;但是它們也會導致背肌及腹肌無力。有時會讓病患穿硬式背架,讓腰部保持在稍微彎曲的姿勢。通常只建議使用軟背架一至二週。

醫師有時會開立一些藥物,例如解熱消炎藥,以減緩症狀。但他們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增加腎臟或腸胃道的負擔等;尤其脊柱狹窄的病患通常年齡較長,所以要特別小心這些副作用。至於成癮性藥物,通常醫師不會開立;倒是有時醫師會開立肌肉鬆弛劑,以緩解肌肉痙攣。另外脊柱狹窄病程一久,容易產生情緒低落。所以有時醫師會開立輕效的抗憂鬱劑,這些藥物除了緩解情緒、避免失眠外,有些可以藉由調整體內特殊荷爾蒙,或穩定神經細胞膜,而改善脊柱狹窄的症狀。

也有醫師使用類固醇,注射在脊椎管內神經膜外的空間(稱為硬脊膜外注射)。它類似解熱消炎藥一樣,可以緩解神經及周邊組織的發炎腫脹,減少神經受到的壓迫。除了藥物外,也有復健。您可以評估後,建議您特別的姿勢和運動,以改善症狀。另外可以使用牽引來處理脊柱狹窄:經由牽引,壓迫神經的組織將暫時被拉開,而改善神經壓迫的情形。另外,有氧運動、背部肌肉訓練或騎腳踏車,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和對腰椎姿勢的控制,從而改善症狀。

手術

假如您的症狀輕微,或醫師判斷症狀不會加重,通常並不需手術。但當出現脊神經受到壓迫的症狀時,則建議手術。這些症狀包括:小腿肌肉無力、疼痛,且保守無效;或者大小便出現困難時。當脊柱壓迫以至於大小便失禁或困難時,特稱為馬尾症候群,這時需要立即手術處理,以免造成永久的大小便失禁。

治療脊柱狹窄的主要手術方式,是腰椎椎弓切除術;當減壓後脊柱出現不穩定時,則可能需要行腰椎融合術。

腰椎椎弓切除術

如前所述,椎骨體後緣形成的骨環的後半部稱為椎弓,將脊髓與腰部的肌肉分隔開來,以保護脊髓。當脊柱狹窄時,將椎弓移除可以將骨環打開,緩解脊椎管內脊髓和脊神經的壓力。這是脊柱狹窄主要的手術治療方式。

腰椎融合術

當醫師判斷椎弓切除以及神經減壓後,可能出現脊椎的不穩定時,醫師會建議除了減壓外,另外行脊椎融合術。這是將上下的兩個或多個椎骨體,融合在一起的手術。醫師會將一些小碎骨、人工骨或支架,放置在椎骨體間,使上下的椎骨融合成一塊。多數的醫師在骨融合術時,會加上鋼釘、鋼板,使上下椎骨不會移動,以確保骨融合的成功。  

 

復健

我在恢復過程中可以有多少期待 ?

非手術方式( 保守處理 )後

即使不需手術,還是會需要專業的處理。針對問題擬定方法,幫助您改善背部的運動、肌力、耐力及功能。

手術治療後

病患如果接受椎骨間融合手術,正常需要兩到三個月,才能正式做復健。這些病患可能需先上6至8周的課程,可能需要6個月才能完全恢復。

在手術後的復健過程中,可使用一些冷敷、熱敷、電刺激或按摩,以緩解疼痛以及肌肉痙攣;然後病患們開始學習如何安全的移動身體,而不至於疼痛;慢慢地,病患可以做比較困難的動作,以恢復肌力與功能;最後希望能回到原先病患從事的日常活動。

 

網路文章分享,注意,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替代任何診斷、治療,也不是預防任何的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柏拉圖徒手保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