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headaches? Here's five things to eat or avoid

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頸椎痠痛、頭痛、膏肓痛是最常見的酸痛症,從流行病學的統計上,約占總人口之0.4~2.5%,但是實際上受「頸因性頭痛」之苦的人口比例更高,約在20%總人口,概估全台灣約500萬人有此一慢性痠痛症的困擾。平均好發年齡為42.9歲,女性又為男性的四倍。觀察現代人人生活型態已經大大改變,現代人幾乎無法離開「電腦」,醫生看病要用「電腦」,上班族上班也要「電腦」,作家、建築師、律師、會計師、學生、、等等,無一行業得以不借助「電腦」此一文明產物所帶來的便利、快速、效率。「電腦」所帶來的身體傷害,也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有許許多多的身體病痛都來自於「電腦」,尤其是「脊椎」是受害最甚者,也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而頸椎功能失調或是病變所引起的「頸因性頭痛」就是其中最常見的病症。雖然造成此一頭痛的原因仍然有許多的爭議,但是無可否認的,這些頸部的肌肉、骨頭、關節、血管、神經等組織,從頸椎觸診檢查,很可能從局部組織的按壓時,會產生「傳導痛」傳導至太陽穴、眼窩、眉尖、後腦勺、頭頂、牙齒、鼻竇等常見的部位。病患常有頭殼重重、緊張、情緒易怒、做事提不起勁,長期罹患「頸因性頭痛」者,有可能併發有頭暈、焦慮、緊張、睡眠品質欠佳,遍訪各科名醫而得不到適當的幫助,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的診斷標準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頸椎疾病和頭痛的關係非常密切,可惜長期以來一直為醫界所忽視。有許多查不到原因的頭痛,到頭來原來是頸椎惹的禍。只要將頸椎問題處理好,頭痛自然不藥而癒!「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這個醫學名詞最早是在1983年由Sjaastad醫師提出。到了1988年,國際頭痛醫學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才正式將頸因性頭痛列為頭痛的一種,並訂立其診斷標準如下: 1. 頭痛為單側且不會換邊。 2. 頸部活動度變差。 3. 頭痛會因頸部活動、頸部不當姿勢、與枕骨下區的壓力而惡化。 4. 會伴隨頸部、肩部與上臂的疼痛。 5. 疼痛會由頸部傳至前額與眼窩。 6. 疼痛強度為中等,不會到頭痛欲裂的程度。 7. 頭痛的時間長短不定。 8. 可能伴隨有下列症狀: 噁心、嘔吐、頭暈。 畏光、畏聲。 吞嚥困難。 同側眼睛視力模糊     依據以上的診斷標準來統計「頸因性頭痛」的單年盛行率平均為15%,這個數字與偏頭痛的盛行率類似,可見「頸因性頭痛」算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頭痛,只是大家對它比較陌生罷了。

 

頭痛的造成原因 上頸椎(指枕骨及第一、第二頸椎)附近的感覺神經與三叉神經核,彼此間有交互作用,三叉神經核有時會接受來自於上頸椎所上傳遞訊息,而產生ㄧ些類三叉神經核,臉部及頭的症狀,比如說是臉麻,或者是頭髮特別敏感,患者常抱怨頭髮連曬太陽、吹風或觸摸頭髮都會覺得不舒服。 第一頸椎神經(枕下神經)支配枕骨及第一頸椎關節的區域,當此一關節產生功能失調,退化活動受限或者局部韌帶、肌肉緊張,就會產生頭枕部的傳導痛。 第二頸椎神經及其背根神經核,與第一、第二頸椎(C12)關節及第二、第三關節(C23)非常靠近,所以,當第一、第二、第三頸椎關節受到外傷,或活動僵硬,或是韌帶、關節囊、肌肉僵緊,就會造成頭部的傳導痛。 第三頸椎神經,背根分支支配第二、三頸椎關節,所以開車受到後車撞擊的「揮鞭式頸椎外傷」,就很容易傷及此一關節而造成慢性頭痛。     如何確認自己是否為「頸因性頭痛」,國際頭痛協會(IHS)1990年訂出「頸因性頭痛」的標準,可以提供大家自我行檢測及依循。 1. 局部頸部及枕部疼痛,會傳導致前額部、眼眶、太陽穴(顳部)、耳朵或頭頂部。 2. 頸部某些特定動作或維持在某些特定姿勢疼痛會加劇。 3.至少發生下列之一情況 甲、被動頸椎活動受限或受阻 乙、主動或被動動作會影響頸椎肌肉張力、輪廓或肌肉鬆緊度。 丙、肌肉有不正常的壓痛點 4.放射影像檢查至少有下列情況之 一甲 、屈曲/伸直動作異常 乙、不正常姿勢 丙、骨折、先天性骨異常、骨腫瘤、類風濕關節炎等

姿勢不良是造成頸因性頭痛的主因

造成頸因性頭痛的原因常見的有三種:那就是(1)姿勢不良2)頸部外傷(3)頸椎退化。三者中最常見的是日常生活的姿勢不正確,例如使用電腦時頭部長時間過度向前傾,造成頸椎關節的錯位與頸部肌肉的緊張僵硬。當然頭頸部因為撞擊或車禍而受傷、頸椎的退化性關節炎形成骨刺,都可能會造成枕骨、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的錯位。錯位的神經訊號會經由頸髓的三叉神經核傳至腦內,引發頭痛症狀。尤其有趣的是,美國的Hack醫師發現上頸椎附近的枕骨下肌與腦膜是相連接的,而腦膜上佈滿疼痛的神經纖維。這個重要的發現正可以解釋為什麼頸部肌肉(尤其是枕骨下肌)的緊張會經由腦膜的拉扯而導致頭痛。

 

精確診斷解決問題

一定要先掌握頭痛的特質(是刺痛、鈍痛、脹痛、痠痛、抽痛、或是燒灼痛等等),疼痛的時間(可由一小時至十數天不等),誘發疼痛的因素(生活壓力、噪音、碰觸、用眼過度、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睡眠不足、天氣變化等等),伴隨的症狀(嘔吐、暈眩、眼睛分泌物增加、畏光、閃電狀視象)等。再配合相關的醫學檢查,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找出錯位的頸椎與緊張的肌肉,施行脊骨手法與肌肉放鬆。當然亦須設法降低心理層面的壓力,重新調適生活習慣與工作內容,並改正不良的姿勢。經由醫病雙方的密切配合,疼痛很快便會消失,而且能有效根治。

 

 

預防與保健 不良的姿勢或工作環境、錯誤的人體工學加重頸部負擔的動作都必須改善,才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例如,一個老是整天陷在電腦椅中面對電腦的人,對於頸子造成相當大的壓力,進而造成肌肉受傷與疼痛。當彎腰駝背坐著時,因頭的位置比身體其他部分更前面,頸部後方肌肉為了維持抬頭的姿勢,就須承受更大的負擔。此外,這也造成脊椎及頭與頸部交接處較大的壓力,而上述這些位置剛好又都是頭痛可能的來源。

另一個常見的頸因性頭痛原因是外傷造成。例如在頸部前後劇烈搖擺時,因肌肉過度伸張而受傷,導致關節疼痛與僵硬。

好姿勢、好健康,生活中脊椎保健。這將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內化成好的工作姿勢,好的休息姿勢,甚至是好的運動姿勢,才是預防「頸因性頭痛」及保健最重要的良方。舉凡閱讀、電腦、開車、休閒看電視、吃飯、、、等,這些「正確的姿勢」,不是過去學校沒教,就是教錯了!以至於錯誤姿勢長期累積所造成的身體負擔,終於一發不可收拾。而事實上有些全身痠痛症,可能改一個姿勢就會改善很多。     好的站姿、好的坐姿、好的睡姿,希望大家學習更多「好姿勢」及「保健運動」,讓您的工作更有效率,身體健康無煩惱。

 

網路文章分享注意,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替代任何診斷、治療,也不是預防任何的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柏拉圖徒手保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