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的烙印

依照心身醫學的觀點,任何疾病的產生皆有其遠因的條件及近因的驅使引發,並非只是某單一因素所造成的。美國精神醫學的鼻祖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的學生──前哈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馬克甘貝耳Dr. Campbell曾說:「為何是現在,而不是以前或以後發病呢?為何出現的是這樣的症狀,而不是那樣的症狀呢?」他闡明了導致疾病發生在特定時間是「近因」,而不同的疾病所表現出的不同症狀是由於「遠因」的不同,近代的身心醫學專家解釋身體疾病的發生與病程,其派別與理論雖然很多,但以同時綜合考慮到心理、社會與環境的經驗與壓力對疾病發生之易感性則較能夠被接受,疾病病因是錯綜而複雜的,任何疾病的病因皆是多元化而並不單純的,到目前為止,尚有許多的疾病,其病因仍然是個謎?例如糖尿病、精神分裂病、癌症、癡呆症、許多免疫科的疾病等,今日的醫學家們只知道其病理機轉,或病程的變化是什麼,而無法探尋出其真正的病因是什麼,所以許多疾病的預防醫學的困難處就是在此,心理、社會與環境等之經驗或刺激不僅僅是扮演著疾病的發生之角色,也會影響到疾病的遠因,它能夠影響到體質的變化,而形成疾病的遠因,它跟疾病的形成或產生之病因有相關,所以這裡要探討一下壓力對身體的影響。

 

Selye的壓力理論

Selye1936)提出一個觀念她把壓力(stress)定義為身體對任何刺激(demand)的非特化反應,她認為壓力不只是一種心理反應而已,還包括所有心理與生理的調適過程,相對的,沒有壓力的存在,生命將無法延續,所以壓力是一種正常現象且無法避免的Selye近一步把壓力區分為兩種,一種稱之為意欲的壓力(eustress),指的是一種本身想去做且對自己會有好處的事務,另一種稱之為不欲的壓力(distress),指的是一種不想做但卻又必須去做的事情。

 

面對壓力時的三種反應期

Selye發現在面對壓力時幾乎都會出現三種反應期,她把這整個過程稱之為整體調適症狀(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以下簡稱GAS)(圖):

1驚嚇期(alarm reaction):這是一般面對壓力時都會出現的反應,不過這個反應期都很短。

2抗壓期(state of resistance):當壓力持續時,體內會釋放出額外的皮質醇及腎上腺素來增加身體對壓力的調適能力,以改善對行為方面的需求,這調適方法包括增加敏銳感、增加身體動作控制的精確性、提高警覺等,如果壓力還是一直持續,腦內的這些壓力反應激素就會提高到最大值,讓身體的調適能力達到最佳狀態,Selye把這最大調適能力稱之為抗壓期,這使得有機體能夠以敏捷有力的方式做反應,這是身體去調節外在壓力最有效的方法,不過這時期的調適能力也會是因人而異。

3耗盡期(state of exhaustion):如果抗壓期持續太久,身體的能量會被過度耗盡,以致於無法產生額外的化學物質及能量來對抗壓力,Selye把這種情形稱之為耗盡期,在這時期,必須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營養補充或是改變生活模式等,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身體暫時脫離狀態,從耗盡期中開始恢復。

Selye發現在面對壓力時人們常出現幾種症狀:

●反覆性感染

●過敏症狀

●胃及其它消化系統問題

●失眠、身體缺乏能量

●注意力不集中、思考混亂

●慢性疲乏、憂鬱症狀出現

●身體不自主發抖、神經性緊張、結巴

●磨牙、牙齒對冷熱過敏感

●腹瀉

●偏頭痛、經前症候群

●頸背酸痛

●食慾異常

●對菸酒成癮

●反覆性輕微受傷,且都不容易治療。

 

 

壓力激素對身體的長期影響

皮質醇及腎上腺素這些壓力激素會對身體造成許多負面的影響,雖然在遭受生命威脅時,皮質醇是幫助我們生存的重要因子,但它也可能會對許多器官產生長期負面的長期影響,在壓力反應中耗損最嚴重的身體部位,就是在壓力反應中動員的部位,其中有許多是因為體內激素分泌量增加而造成的,激素系統的作用就像是火災警報器,它會動員體內資源以應付危急的情況,而皮質醇及腎上腺素會在體內及腦部循環,促進多項與求生相關的生理作用。

腎上腺素會刺激心跳加速、增強心臟收縮,而正腎上腺素則會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並刺激記憶,血壓上升可以增加血流量,加速氧氣和葡萄糖的運輸,應付更高的體內細胞能量需求,通往腸道的血液流量會減少,流向腦部和四肢肌肉的血液則會增加(例如要迅速思考、奮力逃脫),脾臟則會是出更多的紅血球,讓身體運送更多的氧氣肌肉,肝臟則將乾糖轉換成葡萄糖,提供身體立即使用,大口喘氣能將更多氧氣送進肺部,瞳孔擴大則能看的更清楚,此外,體內還會是放出鴉片類化學物質,讓腦部的疼痛區域遲鈍,較晚出現的壓力反應包括皮質醇的釋放,這會降低免疫系統的功能,以及肝臟將脂肪轉換成葡萄糖。

這些壓力激素會有更多潛在的長期負面影響,例如高濃度的皮質醇會導致胃壁變薄,增加發生胃潰瘍的機率,皮質醇也會導致骨質流失,使老人容易羅換骨質疏鬆症,或是提高骨折發生的機率,還可能影響生殖能力,其它與壓力有關的疾病還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及氣喘,壓力也會損壞免疫系統,增加感染的機會,而慢性壓力會使腸道的血流量變少,引發慢性潰瘍。

壓力與心臟病的關聯性,在壓力的作用下釋放的皮質醇會提高血壓、加快心跳速率、增加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還會提高血液中腎上腺素的的濃度。這些因子都會加速動脈硬化的產生。

這裡補充說明一下皮質醇的功能:

1.皮質醇對醣類的代謝作用:刺激醣質新生作用到現在為止,瞭解最多的是醣皮質素刺激肝臟加速gluconeogenesis的作用,可達610倍左右,這主要來自皮質醇的兩種作用,第一,要將胺基酸轉變為葡萄糖所需的所有脢,在肝細胞中均大為增加,第二,皮質醇可由肝外組織,主要從肌肉中把胺基酸移出來。減緩細胞利用葡萄糖,皮質醇也會使全身的細胞減緩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提昇血糖濃度,醣質新生作用加速與細胞利用葡萄糖減緩,兩者皆可使血中葡萄糖濃度上升,有時可達正常的50%以上。

2皮質醇對蛋白質的代謝作用:減少細胞蛋白質:皮質醇的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減少全身細胞的蛋白質(肝例外),這一方面由減少蛋白質合成,另一方面由加速蛋白質分解來達成。增加肝與血漿中的蛋白質,當全身蛋白質減少時,肝內蛋白質以及血漿蛋白質均告加,算是個例外。昇高肝中及血中胺基酸濃度,減少其輸入肝外細胞,加強其進入肝細胞,皮質醇可使運入肌肉及其它肝外組織胺基酸量大減,使胞內胺基酸濃度減少,蛋白質合成因而減慢,然而,胞內蛋白質分解仍然繼續進行,分解出來的胺基酸進入血中濃度因而大增。

3)皮質醇對脂肪的代謝作用:動用脂肪酸與動用肌肉中胺基酸相似,皮質醇也能動用脂肪組織中脂肪酸,使得血中游離脂肪酸濃度上升,加速其用於供能,皮質醇也促進細胞氧化脂肪酸的速率。

4)皮質醇的其它作用:

1.對不同型態壓力的適應:幾乎任何一種壓力,不論是生理或是心理,都會使腦下腺前葉的ACTH分泌量大增,幾分鐘後,皮質醇的分泌也會增加。這裡所指的壓力包括任何一種創傷、感染、外科手術、過冷或過熱、使人虛弱的疾病。

2.抗發炎效果:皮質醇抗發炎效果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能穩定能內溶小體的膜(stabilization of the lysosomal membranes),也就是說,皮質醇使其比正常時更不易破裂,放出來的蛋白質水解脢也將大量減少。皮質醇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可能是減少蛋白質水解脢之效果,因而阻止血漿漏出。皮質醇其有抑制白血球移行至發炎地區和其吞噬作用的雙重效果。皮質醇抑制免疫系統,使淋巴球的產生顯著減少,尤其是T淋巴球貝抑制的最厲害,在發炎組織,減少的林巴球及抗體有助於減輕發炎反應的強度。皮質醇能減少Interlekin-1從白血球中釋出。皮質醇有促發炎消退的效果,即使發炎已經開始,皮質醇也能在幾小時到幾天之內使之消退,上一段所說的各種效果,可以阻止進一步發炎,而皮質醇使受傷組織能從血液中獲得大量胺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可能是組織加速癒合的原因,也可能皮質醇能促使發炎產物移走及不活化。另外,皮質醇有對抗過敏的效果,皮質醇對抗過敏發炎的機制,和抗其它發炎並無二致,基本致過敏原因,抗原抗體反應,並未解決,甚至組織胺也照樣釋出,不受皮質醇影響,不過既然全身性過敏致死的原因是由於發炎,皮質醇的注射可防止病人休克死亡,事實上,救了不少人。

 

壓力對神經的影響

 

腦中負責壓力反應最重要的部位就是海馬迴,所以它也最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有多位學者提出有關壓力與情緒的神經迴路,沃爾特.坎農(walter cannon1927)首先描述身體對壓力所產生的反應,也就是「打或逃」的反應,他提出血液會離開與逃命不相關的區域,例如胃,讓更多能量流向攸關生死的區域如腦與肌肉,打或逃的反應會將能量輸送至有助生存的重要部位,所以在演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坎農首先描述交感神經系統在壓力反應中的角色,它可以強化心臟與周圍系統對壓力的反應,例如流汗與肌肉張力。坎農也進行了動物研究,嘗試探索情緒的神經學成因,根據他研究的結果導出一個原始假設,中腦以上的下皮質結構,如下視丘、海馬迴、扣帶迴、視丘等與情緒的產生有關,他更進一步研究指出下視丘是情緒的中樞,因為下視丘是從腦部通往周圍自律神經系統的主要通道。

詹姆斯、巴貝茲(james papez1937)提出一個與情緒相關的迴路,涉及較廣的腦部區域,包括下視丘、視丘、顳葉皮內側(包括海馬迴及其鄰近的構造),以及扣帶迴,這個迴路被描述為「邊緣腦」,因為它看起來像是一個輪迴,邊緣腦後來被稱為「嗅腦」,因為它與嗅覺有關,嗅覺在低等動物的防衛及其他原始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神經解剖學家注意到,所有的動物都具有這個原始腦,而且在情緒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巴貝茲假設有一個與情緒相關的腦部迴路,後來被稱為巴貝茲迴路,訊息經由下視丘經過扣帶迴及海馬迴等顳葉內側組織,在回到下視丘,身體感覺的訊息由視丘傳到下視丘,而下視丘控制身體對情緒的反應,也將訊息傳送至大腦皮質,產生主觀的情緒經驗。

另一個幫助我們了解情緒的神經迴路有貢獻的是克魯彿及布西的觀察(1937,1939),他們發現移除猴子的顳葉會造成牠們不能辨識物體的意涵,且這些猴子也沒有恐懼感與情緒,這些發現告訴我們顳葉與產生情緒及辨識物體的意涵有關。

麥克林(maclean1949)結合了巴貝茲、克魯彿及布西的發現,發展出一個整合性的模式來解釋腦部如何產生情緒,他將下皮質區域,既所謂的嗅腦重新命名為「內臟腦」,以強調它在周邊內臟反應的重要地位,像是增加心跳、血壓和呼吸等,內臟腦是一個核心過程的關鍵,包括對威脅的反應、覓食、生殖,以及身體功能的控制,內臟腦整合內在情緒狀態的感官訊號,並執行統整的任務,內臟腦及其引發的反應,對求生過程也相當重要,麥克林認為這個原始腦的異常,會影相精神疾病與身心症的發生,像是氣喘及胃潰瘍,這是大腦皮質的意識無法控制的,麥克林特別重視海馬迴,他認為害怕及恐懼這些原始反應是在大腦皮的控制之外,因此精神疾病的發生示意志不能控制的,他後來把其它腦區加進內臟腦,包括杏仁核、中隔、前額葉皮質,並將名稱改為邊緣腦。

 

壓力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壓力對人體而言,是一種對外界環境的反應機制。當一個人遇到壓力時,身體會對壓力產生生理性反應,使得人可以對外界壓力適度的回應,然而,壓力持續存在或壓力強度增加,長期處於戰鬥狀態,人體對壓力的反應便會減弱,甚至有生理疲乏的情形,所謂「壓力太大」指的便是這種狀況。

學理上來說,內分泌系統大致上可分為:1. 腦垂體;2.腎上腺;3.甲狀腺;4.性腺;5. 副甲狀腺。除副甲狀腺外,壓力對其他內分泌器官皆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據研究所知,在面對壓力時,人體的生長荷爾蒙(GH)、性釋素釋放因素(GnRH)及甲狀腺激素(TSH)等,皆會受到抑制,而造成這些激素分泌受抑制的主因,乃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之過度活化,若人體長期處於壓力下,因上述內分泌調節異常,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肌肉質量減少、及代謝症狀群(metabolic syndrome)的產生。

由於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會間接或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自律神經、免疫調節、神經內分泌等系統及行為模式,此激素的過度分泌可能會造成憂鬱症、飲食行為異常、強迫症、恐慌症、神經性侏儒症、易感染、易得惡性腫瘤等情形。另外,也有人因長期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過度活化,反而造成人體對此激素的反應疲乏,會表現出皮質素缺乏及虛弱無力,所謂「慢性疲勞症候群」指的就是這種情形,所以壓力的確會造成一般人所說的內分泌失調,壓力太大更是會對身體帶來不少壞處,內分泌異常對身體的影響如表一。

表一

內分泌異常的影響

腦下垂體

抗利尿激素增加

水分保留在體內

頭痛、精神混亂嗜睡、肌肉異常痙攣

生長素增加

四肢異常變大

高血壓

身體變大

腕隧道症候群

手指痛且僵硬

背痛

腎上腺體

腎上腺皮質素不足

皮質醇及醛類脂醇減少

皮膚色素沉澱特別是嘴唇及粘黏組織

scar)。

持續性疲乏

肌腱鈣離子沉積

血糖過少

克興氏症

皮質醇及醛類脂醇增加

月亮臉

水牛肩

肌肉無力

傷口不易癒合

精神及情緒方面的症狀

皮質醇對結締組織的影響

導致蛋白質異化產物發生,使得蛋白質結構脆弱

蛋白質異化產物的過多葡萄糖會囤積在脂肪裡,特別是在腹部、上鎖骨區域及臉頰

甲狀腺

甲狀腺抗進

慢性關節炎

微血管擴張

對熱的不耐性

提高腸胃的代謝

情緒不穩定

肌肉無力且萎縮

增加肌腱反射

甲狀腺低落

近端肌肉無力

腕隧道症候群

肌痛、激痛點產生

肌肉及關節腫脹

背痛

會出現異常麻感,但學理檢查上卻無法找到確切證據

副甲狀腺

副甲狀腺抗進

肌肉萎縮

關節痛特別是手指

痛風及假性痛風

肌痛及下肢沉重感

關節過鬆

副甲狀腺低落

低血鈣症,造成神經肌肉過度興奮及肌肉強直(tetany),特別是與上肢有關的屈肌群

肋間肌及橫隔膜痙攣

 

胰臟

胰島素減少

糖尿病性的神經炎

周邊關節炎

手指僵硬

 

 

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1)腦與壓力

當我們遇到壓力時,壓力源的訊息會從感覺器官,如眼、鼻、肌肉等,透過神經系統,傳送到腦部,大腦是身體內最主要的指揮中心,便會把這些訊息透過邊緣組織或視丘傳送到身體各部份,邊緣組織是情緒參與的所在,視丘是整合信號、做出決定的器官,視丘指令通過內分泌及自主神經系統對壓力作出反應及調整。 (2)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包括所有能分泌荷爾蒙的腺體,分泌出來的荷爾蒙會經循還系統運送到全身各處,腎上腺皮質類脂醇主要是提高血糖量,讓人體有更多的能量去處理壓力,作出挑戰或逃避反應,當視丘下部的前方及腦下垂體分泌皮質醇釋放荷爾蒙(CRF)及皮質素荷爾蒙時,腎上腺外層便會分泌出糖皮質類脂醇(glucocorticoids)及礦物皮質類脂醇(mineralocorticoids),糖皮質類脂醇主要是提高血糖量,讓人體產生更多的能量,礦物皮質類脂醇可提高血壓,運送氧氣至活動的器官及肢體,

當視丘下部的後方透過神經刺激腎上腺髓質,腎上腺髓質便會分泌出兒茶酚胺,這種荷爾蒙會使身體產生以下的變化:

●加速心跳

●加強血液由心臟泵出來的動力

●擴張冠狀動脈

●擴張支氣管

●加速其礎新陳代謝率

●收縮上、下肢肌肉及皮膚的血管

●增加氧氣消耗

●當腦下垂體被刺激,甲狀腺便會分泌出甲狀腺素,加速新陳代謝及減疲倦的感覺。

(3)自主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系統是管理身體的自主功能,這系統主要分為兩部份,交感神經系統主要負責消耗能量 ( 例如:增加呼吸速度 ),及副交感神經系統主要負責儲存能量 (例如:減低呼吸速度),當面對著壓力源,視丘會激發交感神經系統令到身體各部份產生變化:

●加速心跳

●增強心臟的力量

●擴張冠狀動脈

●擴張支氣管

●擴張瞳孔

●收縮腹腔動脈

●增加骨骼肌肉的強度

●釋放肝臟的糖份

●增加大腦的活動

●擴張皮膚及肌肉的小動脈

●加速基礎新陳代謝

 

(4)循環系統

當視丘下部對壓力源作出反應,它便會指示腦下垂體分泌催產素(oxytocin)和血管收縮素(vasopressin),這些荷爾蒙會令平滑肌收縮,從而收縮血管壁及增加血壓

 

(5)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主要任務是分解、傳送食物及吸收,排除廢物,這系統對壓力的反應是最顯著的:

●減少唾液,造成口乾的情況出現

●無法控制食管肌肉的收縮,令吞嚥困難

●增加胃內的鹽酸,可能導致潰瘍

●改變腸蠕動的節奏,可能引致肚瀉、痢疾或便秘

●阻塞膽汁和胰臟的輸送管,引致胰腺炎

(6)肌肉

壓力會令肌肉收縮、繃緊,可能引致頭痛和背痛

 

(7)皮膚

壓力會增加汗流,和減低皮膚表面的溫度,令皮膚變得冰冷及蒼白,這也可能會導致粉刺和頭皮屑的產生。

                                                                                                       (引用自同業--觀月)

 

網路文章分享,注意,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替代任何診斷、治療,也不是預防任何的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柏拉圖徒手保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